2014-10-03

洛杉磯 (Los Angeles) 遊後感

以往對 洛杉磯 ( Los Angeles) 的印象是,

加洲新奇士橙
前加洲洲長阿洛舒華新力加
比華利山
很多演員的目標 - 荷李活 (Hollywood)
。。。。

經過現場直擊,親身感受,我有另一番看法。

首先,為它起了一個花名 “膠袋市”。

不管是Downtown, Hollywood 街上,Metro,都有有很多“膠袋人”。
Metro 上,黑人和拉美人的比例以 9成 大比數勝 白人。

是否給 “膠袋人”和“膠袋市”的名字,令你有n個問號呢?

慶幸自己夠膽死從機場坐Metro到Downtown,並且以Metro出入。這令我有機會行到最前看這裡。
(不敢答若再選一次,會否選這方法出城)

是時候解釋“膠袋人”,以我的定義就是露宿者(homeless),條街就是他們屋企。他們大部分都手拿膠袋,裡面該全是他們的家當。

我要講不是只有一兩個“膠袋人”,而是很多囉。總有一個在你左近。

連坐Metro身邊都有。心諗: 他們點進來架?答案是,衝閘咪得囉,對他們來說查到飛先算。
不過甘,我發現幾個“膠袋人”都用三叔電話。

看看現場吧!





邊個話好難在外國找到警察!
不知這兩個“膠袋人”犯了什麼事。忽然看到兩架警車像拍戲甘飛車來,大叫要他們雙手放在頭上跪低,即上孖葉。



在Metro上,簡單來說,千其百趣,無奇不有。
有“膠袋人”在自言自語。
有人賣飲品食物。
有人賣喇叭。
有人籌款聲稱什麼幫助相中過身的女孩。
(當然以上買賣和籌款,都是無牌流動小販)

遊後感的結論是: 攪乜呀!點解一個城市可以甘多“膠袋人”?什麼安居樂業?什麼發展?將來?
眼前看到的是沒生氣的“膠袋市”。也許比華利山那邊會有另一番景象,但繁華背後卻擁有這麽多“膠袋人”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